近日,《中国知识产权报》以“全链条精准施策 促运用加速发展”为题,重点介绍了山东专利转化区域定向许可工作。报道中,山东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于智勇介绍,高校专利转化区域定向许可作为山东推动专利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自去年10月启动以来,在拓展专利转化路径、促进专利精准对接和落地转化、助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可总结为瞄准地方产业、专利定向推送,围绕企业需求、人才定向服务,立足转化实施、成果定向应用“三个定向”,获得了创新端和市场端广泛好评。烟台黄渤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负责人在报道中指出,推动专利定向转化这一举措,直击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对接的痛点,将充分发挥国家专利盘活系统作用,搭建“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桥梁,降低市场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获取门槛和交易风险,有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2024年10月以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创新探索专利转化区域定向许可模式,聚焦生物医药、功能食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征集并择优梳理相关专利技术710余项形成定制化“专利菜单”,面向全省各地市区域产业定向推送,通过“先免费试用、再达成许可协议”的方式实现专利转化运用,累计全省参与区县达到100多个,总计达成1390件次专利许可签约合同,涉及专利320余项,许可服务企业近250余家,在推动专利产业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中成效显著。例如,首批试点此项工作的菏泽市定陶区,其荷净(山东)净化科技有限公司与校(院)专家签订人才引进协议后,获得《一种二维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的1年免费定向许可试用期。目前相关专利技术经二次开发后,产品即将实现批量生产。待研发工作全部完成,生产成本有望降低40%-50%,预计每年可节省约2000万元。
下一步,校(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专利产业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中的相关要求,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建立专利公开实施清单,和山东省内各地市地方政府积极合作共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构建重点产业专利池,推动专利定向转化运用,实现专利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山东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